[98上小說]朱天文 世紀末的華麗
閱讀測驗 朱天文〈世紀末的華麗〉
張窈慈 整理
作者簡介
朱天文,山東人,一九五六年八月生,中山女高,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。十六歲發表第一篇小說。一九七六年獲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第三名。一九八二年獲第五屆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。一九八三年《小畢的故事》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。
一九八五年《童年往事》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。小說集有《喬太守新記》、《傳說》、《最想念的季節》、《炎夏之都》、《世紀末的華麗》、《荒人手記》、《花憶前身》,其中《荒人手記》獲中國時報一九九四年百萬小說甄選獎。散文集有《淡江記》、《三姊妹》。電影劇本《戀戀風塵》、《悲情城市》、《戲夢人生》等。其中《悲情城市》(吳念真合著)獲一九八九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。《戲夢人生》也在一九九三年坎城影展中獲獎。短篇〈安安的假期〉、〈風櫃來的人〉、〈最想念的季節〉原本為電影故事大綱。〈尼羅河女兒〉則改編為電影。
文章賞析
「世紀末」源出於法文,指十九世紀末的西方文化情境。一九九○年的短篇小說集《世紀末的華麗》,被視為是個人創作的里程碑,不僅在文學敘事技巧與意象修辭上,日趨成熟,發展出獨特魅力的文字美學風格,更在後現代都會、性/別差異與身體情慾的主題營構上為九○年代的台灣小說開創新局,也為她其後於一九九四年出版,處理男同志情慾烏托邦的長篇小說《荒人手記》奠下基礎。
〈世紀末的華麗〉為同名小說集中最著名的短篇,敘述一位以超感嗅覺和顏色記憶存活的後現代台北巫女米亞,她十八歲起開始時尚模特兒生涯,二十歲遇見中年建築師情人老段,二十五歲便已覺年老色衰,養滿屋子的乾燥花草,打算以手工製紙的技藝終老。整篇小說的敘事以「嗅覺記憶」(安息香、薄荷花草茶、太陽光味道等)和「顏色記憶」(紫、海濱淺色調、浪漫灰等)的線索,在現在與過去的交錯時空中倒敘與跳接。
全篇以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觀點發展。在「敘事聲音」與「故事角色」上確有刻意明顯的斷裂:故事角色明明是一位青春正茂、追趕時髦流行的女模特兒,但敘事聲音卻一逕蒼涼老練。這「蒼老」敘事聲音與「年輕」故事角色之間的不協調,正是作者蓄意經營下「覺今是而昨非」的強烈對比,讓一名貪看絢爛綺貌女子、拜物拜金的物質女郎,突然之間看破紅塵、由色悟空。〈世紀末的華麗〉就是在華靡熟爛的官能世界裡,領悟愛欲劫殺、色即是空的末世蒼涼。因此小說中便是以「流行時尚」作為鋪陳世紀末頹廢氛圍與耽美想像的核心,在簡略的情節敘述中,加入大量潮流趨勢、名牌服飾的流行資訊,對國際知名時尚設計師川久保玲、加利雅諾、拉克華、亞曼尼、三宅一生等人如數加珍。
情節結構十分鬆散,可說是隨性而就,任情所為,毫無任何因果邏輯關係可循,唯一聯繫整體的主線便是米亞的感官記憶。米亞依賴嗅覺與顏色記憶而活,從她的記憶中,我們得知她的情人老段有著風霜、練達的浪漫灰鬢角,以及太陽光、刮鬍水、煙揉合起來的氣味。小說以米亞特別銳利敏感的嗅覺記憶展開,穿插對顏色的細微描述。一開始米亞出現在頂樓寓所的陽台上觀測天象,屋裡燒著一撮安息香,安息香的氣味使她馬上回憶起充滿印度教風味的八九年春裝秀,接著老段嘴裡飄出的薄荷藥草茶氣味使她記起九○年夏裝的海濱淺色調,然後在一股白蘭洗衣粉洗過,曬飽七月大太陽的味道中回到童年,在肉桂與薑味中走到八五年,又由乳香拉出十八歲的黃金歲月……顏色的排列組合更令人撩亂,白色有冰白、殖民地白及蛋殼白,黃色有亞麻黃、麝香黃及象牙黃,而紅色則有蝦紅、粉紅、桃紅、玫瑰紅、石榴紅及大馬士革紅的區別。
張小虹認為「米亞是一種後現代後期資本主義的衣架子,她的空在於女人的主體性完全變成表面的衣飾符號,……時代不同,人的意識跟身體也就不同了,……〈世紀末的華麗〉裡書寫之所以不朽正在於它是一個符號,因為它是沒有血肉所以才能不朽;而無血無肉的文字若能不朽,那麼名牌衣飾符號也是一種不朽,這一來我們便看出符號化主體性的出現。」
張窈慈 整理
作者簡介
朱天文,山東人,一九五六年八月生,中山女高,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。十六歲發表第一篇小說。一九七六年獲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第三名。一九八二年獲第五屆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。一九八三年《小畢的故事》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。
一九八五年《童年往事》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。小說集有《喬太守新記》、《傳說》、《最想念的季節》、《炎夏之都》、《世紀末的華麗》、《荒人手記》、《花憶前身》,其中《荒人手記》獲中國時報一九九四年百萬小說甄選獎。散文集有《淡江記》、《三姊妹》。電影劇本《戀戀風塵》、《悲情城市》、《戲夢人生》等。其中《悲情城市》(吳念真合著)獲一九八九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。《戲夢人生》也在一九九三年坎城影展中獲獎。短篇〈安安的假期〉、〈風櫃來的人〉、〈最想念的季節〉原本為電影故事大綱。〈尼羅河女兒〉則改編為電影。
文章賞析
「世紀末」源出於法文,指十九世紀末的西方文化情境。一九九○年的短篇小說集《世紀末的華麗》,被視為是個人創作的里程碑,不僅在文學敘事技巧與意象修辭上,日趨成熟,發展出獨特魅力的文字美學風格,更在後現代都會、性/別差異與身體情慾的主題營構上為九○年代的台灣小說開創新局,也為她其後於一九九四年出版,處理男同志情慾烏托邦的長篇小說《荒人手記》奠下基礎。
〈世紀末的華麗〉為同名小說集中最著名的短篇,敘述一位以超感嗅覺和顏色記憶存活的後現代台北巫女米亞,她十八歲起開始時尚模特兒生涯,二十歲遇見中年建築師情人老段,二十五歲便已覺年老色衰,養滿屋子的乾燥花草,打算以手工製紙的技藝終老。整篇小說的敘事以「嗅覺記憶」(安息香、薄荷花草茶、太陽光味道等)和「顏色記憶」(紫、海濱淺色調、浪漫灰等)的線索,在現在與過去的交錯時空中倒敘與跳接。
全篇以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觀點發展。在「敘事聲音」與「故事角色」上確有刻意明顯的斷裂:故事角色明明是一位青春正茂、追趕時髦流行的女模特兒,但敘事聲音卻一逕蒼涼老練。這「蒼老」敘事聲音與「年輕」故事角色之間的不協調,正是作者蓄意經營下「覺今是而昨非」的強烈對比,讓一名貪看絢爛綺貌女子、拜物拜金的物質女郎,突然之間看破紅塵、由色悟空。〈世紀末的華麗〉就是在華靡熟爛的官能世界裡,領悟愛欲劫殺、色即是空的末世蒼涼。因此小說中便是以「流行時尚」作為鋪陳世紀末頹廢氛圍與耽美想像的核心,在簡略的情節敘述中,加入大量潮流趨勢、名牌服飾的流行資訊,對國際知名時尚設計師川久保玲、加利雅諾、拉克華、亞曼尼、三宅一生等人如數加珍。
情節結構十分鬆散,可說是隨性而就,任情所為,毫無任何因果邏輯關係可循,唯一聯繫整體的主線便是米亞的感官記憶。米亞依賴嗅覺與顏色記憶而活,從她的記憶中,我們得知她的情人老段有著風霜、練達的浪漫灰鬢角,以及太陽光、刮鬍水、煙揉合起來的氣味。小說以米亞特別銳利敏感的嗅覺記憶展開,穿插對顏色的細微描述。一開始米亞出現在頂樓寓所的陽台上觀測天象,屋裡燒著一撮安息香,安息香的氣味使她馬上回憶起充滿印度教風味的八九年春裝秀,接著老段嘴裡飄出的薄荷藥草茶氣味使她記起九○年夏裝的海濱淺色調,然後在一股白蘭洗衣粉洗過,曬飽七月大太陽的味道中回到童年,在肉桂與薑味中走到八五年,又由乳香拉出十八歲的黃金歲月……顏色的排列組合更令人撩亂,白色有冰白、殖民地白及蛋殼白,黃色有亞麻黃、麝香黃及象牙黃,而紅色則有蝦紅、粉紅、桃紅、玫瑰紅、石榴紅及大馬士革紅的區別。
張小虹認為「米亞是一種後現代後期資本主義的衣架子,她的空在於女人的主體性完全變成表面的衣飾符號,……時代不同,人的意識跟身體也就不同了,……〈世紀末的華麗〉裡書寫之所以不朽正在於它是一個符號,因為它是沒有血肉所以才能不朽;而無血無肉的文字若能不朽,那麼名牌衣飾符號也是一種不朽,這一來我們便看出符號化主體性的出現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