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98下新詩]余光中 當我死時

閱讀測驗  余光中 當我死時

張窈慈  整理
壹、新詩創作的分期
余光中新詩創作已近六十年,詩風多變。劉裘蒂於1986年其創作分為:
(一) 格律詩時期(1949-56)
(二) 現代化的醞釀時期(1957-58)
(三) 現代化時期(1958-59)
(四) 虛無時期(1960-61)
(五) 新古典主義時期(1961-63)
(六) 走回近代中國時期(1965-69)
(七) 民謠風格時期(1970-74)
(八) 歷史文化探索時期(1974-1981)

其實分期只是一種評論上的方便,而且這些分期有些以詩歌形式為準,如格律詩時期,有些以內容為準,如歷史文化探索時期,殊無一定標準。

貳、寫作動機與譜曲
〈當我死時〉曾被作曲家曾葉發譜成四部合唱曲,並在香港崇基書院親自指揮演唱。這首詩詩行長短合度,聲韻明顯,才適於譜成歌曲。
余光中在寫這首詩時正是1966年旅居美國密西根州之卡拉馬如(Kalamazoo)講學之際,遠適異國,余氏認為是一種文化充軍,《敲打樂》提到:「浪子的心情常在寂寞與激昂之間起伏徘徊」,加上兩岸政治,詩中時用逗點,形成短句,未控制節奏的速度,前八行悠然緩慢,陳芳明《鏡子和影子》以為,「頗有安魂曲的味道」,到了末六行,詩人句中逗點變少了,使句子的節奏變快,這是因為「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」一句以後,詩人加入了異國,回望故鄉,情感變得激切,節奏自然也就加快了。

參、寫作形式
1. 可分為兩段,第一段「當我死時」至「滿足地想」。第二段「從前」至「代替回鄉」。
2. 這兩首用了ㄨ、ㄥ、ㄤ三個韻腳,有時句中還藏有韻腳,使節奏更加緊密,如第二行的「顱」,倒數第二行的「圖」,前五行中的兩個「江」字,也和詩後半的「牀、想、望、鄉」互押,形成句中有韻。
3. 其次,「最美最母親」和「最縱容最寬闊」的排比句法所形成的反復效果,也有助於音樂性的形成。
4. 最後,「白髮、黑土」,「長江、黃河」,「黑夜、黎明」,「西湖、太湖」對襯結構,也有助於聲音和諧的形成和韻律感的產生。所謂對襯,是將相反的兩件事互相對照,句法是否對偶在所不問,對偶則將字數相等,句法相似的兩句,成雙排列而成。
5. 修辭的運用
「最美最母親」的國度——轉品
「睡整張」大陸——誇飾、轉化
「兩管永生的」音樂——轉化
「最縱容」最寬闊的床——轉化
「鷓鴣」的重慶——象徵

資料參見蔡振念 2008年 10月〈余光中的詩論及其實踐〉 《詩歌天保──余光中教授八十壽誕論文集》(台北:九歌出版社) 頁89—115.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實用作文]音樂和文學的跨領域學習和寫作歷程

[寫作論評]AI無法完成的寫作——閱讀與寫作的養成訓練

[99上新詩]沈志方 給時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