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[專書]博士論文出版

《唐聲詩及其樂譜研究》,編入「古典詩歌研究匯刊」第十二輯第二冊,花木蘭文化出版社,2012年9月。 提 要 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,形式方面,無論古體律絕,或是五言、七 言都由完備而達全盛之境。而且唐詩不僅可以朗誦,能合樂,還可披管弦,因此 唐代音樂的興盛,與唐詩的發達,恰互為輝映。 本論文的聲詩歌辭方面,筆者主要討論隋唐至五代間,可歌唱的敦煌歌辭、 唐詩與樂府詩;唐樂古譜方面,採用葉棟所譯譜的《敦煌曲譜》、唐傳《五弦琵 琶譜》、唐傳十三弦《仁智要錄》箏譜、唐大曲《仁智要錄》箏曲、《三五要錄》 琵琶譜與《博雅笛譜》橫笛譜等(不包含合奏樂譜與鋼琴伴奏譜)為素材,且將 樂譜中與其所填配的唐聲詩作為研究對象,進而申說聲詩歌辭與樂譜二者的關係。 全文共分為九章,各章「唐聲詩」的部分,以唐聲詩「大曲」與「法曲」之 分類為論述對象,又將「大曲」和「法曲」中的聲詩與各樂譜之間,作一討論。 最後,再整理不歸屬於「大曲」和「法曲」二類的「唐舞曲」,說明聲詩與樂曲中 的各項問題。 總結來說,本論文可從「聲詩總數與譯譜論述的情況」、「五種樂譜的結構與 聲詩填配」與「聲詩歌辭在樂曲組織的詮釋」等三方面作綜合整理。筆者盼能在 前人為「唐聲詩」所作的研究中,再賦予一新的生命力,也為「聲詩歌辭」在「唐 樂譜」的實踐上,將中國唐、五代古典詩歌與傳統音樂樂譜間,作一跨領域的結 合,以開啟不同的道路。

[研討會論文]發表論文摘要03

「第二十一屆詩學會議——知音:詩歌與音樂學術研討會」 時間:101.05.25 地點: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題目:從《仁智要錄》論唐教坊舞曲與歌辭——以〈玉樹後庭花〉、〈甘州〉與〈採桑子〉為例 發表人:張窈慈 摘要 唐代的詩歌,可朗誦、可合樂或作為舞曲,尤其為歌詩傳唱而作的,堪稱為「唐聲詩」。今筆者擬以崔令欽《教坊記》所錄的〈玉樹後庭花〉、〈甘州〉與〈採桑子〉曲調、歌辭為探討對象,前述三曲皆為教坊舞曲,且〈甘州〉本調與〈採桑子〉又屬於「大曲」之摘遍,〈玉樹後庭花〉則為「法曲」。音樂的部分,另採葉棟先生所譯的《仁智要錄》箏譜〈玉樹後庭花〉、〈甘州〉與〈採桑老〉三樂曲為主。至此,全文即從「三首教坊舞曲的來源」、「聲詩與曲名的聯繫」、「樂曲與聲詩的填配」等三部分來論述。各節重點如下:第一,由三首舞曲曲調的來源,可知曲調流變的概略,以及流傳日本的情形;第二,從聲詩與曲名的聯繫中,探討不同曲調、曲名的聲詩內容,以及字數、句數的使用;第三,經葉氏的譯譜,說明樂曲與詩歌的關係,且由樂曲結構分析的角度討論聲詩演唱的架構。

[100下學期]教學課程

100(下)學年度 國文 (哲學類) (大學部通識必修) 中國文學欣賞(大學部通識必修) 大學中文 (下) (大學部通識必修)

[100上書評]書評寫作的重點

書評寫作的重點 書評寫作包括「介紹」與「評論」兩部分: 一、介紹的部分 1.關於介紹部分,首先標明書名與作者或編撰者,還將原書的著者、出版者、出版年標示清楚。 2.將原書主旨提出討論,再揭示緣由,鳥瞰全書,概括綜覽,掌握重點,使讀者明白清晰。 3.說明該書的性質與範圍,提示該書所涉及的領域,以及著者討論的精華,或說明內容體裁。 二、評論的部分 1.關於評論部分,值得寫書評的書,儘管非一流的作品,但必有其價值和影響力。 闡揚優點,指出缺失。 2.指引讀者進入該書精髓,咀嚼其精華,即在「評」的立場上,給予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,又在「論」的立場上,給予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,如此才足以讓人信服。  3.書評文章的性質比較特殊,它的寫法也跟普通論文不同。 4.書評的寫作方式,可有「論述型書評」、「摘要型書評」、「源考型書評」、「比較型書評」、「感發型書評」等五類。

[100上作文]引導作文

[100上作文]引導作文 題目:影響我最深的○○ 1.影響最深的可以是人、事或物,如:家人、朋友、夥伴、工作、電影、一本書、一句話等。 2.寫作方向 (1)可以採記敘兼抒情的方式,論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情誼。 (2)可以採夾敘夾議的方式,探討工作對己身的成長與影響。 (3)可以採夾敘夾議的方式,論說電影中的人物與事件。 (4)可以採夾敘夾議的方式,申論自己對書籍的想法與態度。 (5)可以採記敘兼抒情的方式,陳述一句話的深刻涵意與啟發性。

[寫作論評]談餐旅意象的寫作視角

談餐旅意象的寫作視角 發表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「文藝菁英寫作營」活動手冊(100/10/29)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張窈慈 撰稿 關於「餐旅」的寫作,雖著時代的進步,人們對飲食的講究,生活的品質,日漸多元而廣泛,近十年來以此為題的創作也四處可見。筆者也深刻感受到「餐旅」早已成為國人生活所重視的一部分。以下筆者即根據個人的生活見聞,為「餐旅」意象的寫作,所作的整理。如下...

[研討會論文]通識教育教學論文

「屏東台東澎湖地區大專校院第三屆通識教育聯合學術研討會」 時間: 100.10.28 地點:美和科技大學 題目:「音樂文學」融入通識中文課程的實踐——以古、近體詩為例 發表人:張窈慈 摘要: 古來「詩」、「樂」、「舞」常被相提並論,而今筆者為提升通識中文課程的教學品質,增添人文藝術的氣息,將以「音樂文學」中的古、近體詩為主題,論述「音樂文學」融入通識中文課程的規劃與實踐。首先,在大一中文必修課程中,透過音樂的引導與聆聽,提昇學生對美感與文學的學習興趣;第二,藉由各類不同音樂形式的傳播,讓學生在音樂陶冶的環境下,培養其文學與音樂賞析的素養;第三,深入了解中國文學文本的寫作之後,讓學生也能在生活中熟悉地應用在各個領域上,甚至以文字進行古今詩體的創作與典故的運用。至此亦可見得,近代的音樂創作者,不斷地將古今以來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題材,與當時民間所習慣的傳唱方式,融入於樂歌之中,使得賞樂者能夠體認到更為多元而創新的人文藝術風貌。 關鍵字:音樂文學、近體詩、古體詩、中文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