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實用作文]音樂和文學的跨領域學習和寫作歷程
音樂和文學的跨領域學習和寫作歷程 張窈慈 撰稿
四歲起,連續學習音樂十二年的時間是我認識西洋和中國音樂的重要基礎。兒時的我,對音樂與語文即非常喜愛,除了主修鋼琴,副修大提琴外,小學與中學階段皆置身於音樂的環境中,在音樂專業培養的課程裡,包含音樂欣賞、樂理、視唱聽寫、合奏與和聲課,音樂欣賞是我最拿手的科目,當時的我,就能邊聽音樂邊寫成篇章,把各章樂段的使用樂器和作曲家的創作手法,分析得清清楚楚,樂此不疲。樂理與和聲學雖有點難度,但經找對學習方法和訣竅後,便成為我日後分析碩士和博士各章論文的理論基礎。
國小時,曾擔任財團法人吳麥基金會愛樂弦樂團大提琴手,以及參與校內四年國樂團的演出,常常為了演練個人的技法和培養團練的彼此默契,就此犧牲了原生家庭裡的周末假期和校內的校訂體育課,尤其是他校別無的游泳池,常讓我望塵莫及,其實很想游泳卻沒辦法上課,四年下來的游泳課屈指可數。別人假日玩樂或休閒的時光,我們只能乖乖地配合團練,那齊心一同和為校爭光的士氣,總是鼓舞著我們往前繼續邁進,每年的省賽和年度演出的準備和正式登台,更是讓師生和家長們煞費心思的努力和奔波。小學五年級升六年級的那個暑假是我第一次搭機飛往美國,母親陪同我一起和師生、家長們遠渡至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和洛杉磯演出交流,最令我難忘。
大學時,我參與校內的現代合唱團女低音;小女們出生後,又參與新竹縣竹北市揚音女聲合唱團女低音,且時而分享我許許多多的音樂藝文活動經驗。同時,在家演奏樂曲和創作2015年9月《彈音論樂——聆聽律動的音符》一書,2023年5月再修訂前書,成為《彈音論樂——聆聽律動的音符》(修訂版)。至今仍常樂於欣賞當前的親子音樂、兒童新編音樂劇,又撰寫了數篇的新詩、童詩和音樂論評,收錄在《嘉竹器宇——走在斐然成Chang的道路上》,尤其是〈迎向幸福的每一天〉一詩,期待能由青年作曲家譜寫成曲,作為劃時代的永恆回憶。
刊登於〈音樂與文學的跨領域學習和寫作歷程〉,《中華日報》副刊,A8版,113年8月14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