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[99下學期]教學課程

99(下)學年度      中國文學欣賞(大學部通識必修) 歷代文學選讀(大學部通識必修) 寫作技巧II(大學部通識必修)

[99下散文]敦煌莫高窟

「歷代文學選讀」、「中國文學欣賞」課程 補充「敦煌莫高窟」基本資料 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境內,在敦煌市城東南25公里處,這是中國規模最大,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。西元365年,樂樽和尚在此開鑿第一個石窟時,正逢中西方交流的要衝,古絲綢必經之地。西元1900年,王圓籙道士從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十六號窟的積沙,發掘此窟,至此開始,揭開了自魏晉以後,先後開鑿的一千多個洞窟。 這些洞窟號稱為千佛崖、千佛洞,保存至今的洞窟還有492個,彩塑近3000尊,壁畫有4.5萬多平方米,內容除了佛經故事外,另有大量的人類漁獵、耕作、製陶的生活場景,也描繪了當時的生產交通工具,如車船、農具、織機等,亦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樓閣、塔寺店鋪、橋樑水榭等古建築形象。 敦煌因保存了完整、大量的北朝以後壁畫、彩塑、經卷、文書等,故而成為藝術、文化、歷史與宗教的寶庫,此敦煌石窟與莫高窟藏經洞(第十七窟)中發現的經文,便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敦煌的重要依據,形成一專門學科「敦煌學」。 整理自謝恬:〈十年敦煌壁畫的歷史與藝術價值〉,《文博考古》,2009年12月等篇。 關於 「藏經洞」的部分 它原來是唐代三界寺的糧庫,後來該住持、河西都僧統吳洪(上巧下言)(音辨)於公元 862 年去世,就改廩室為其殯儀室。以後,改殯儀室為「影堂」 —— 吳洪(上巧下言)(音辨)紀念堂。 九世紀末,使用較為方便的折葉式經卷已從內地傳入敦煌,故敦煌三界寺僧侶遂於公元 1002 年稍後將寺內的捲軸式經卷及零散古物、雜物集中起來,存放到「影唐」中,此即是藏經洞的由來。 藏經洞四萬多件寫卷中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儒家經籍、租借契約,甚至曲譜舞譜,是因為當時的學校是辦在寺院裡,由和尚充當老師,吳住持又是一個精通梵文、藏文,以譯經稱著的高級知識份子。和尚們也常常為人寫契約、寫放良書、放妻書,代人打官司、充當買地賣房的中間人等。 整理自何昌林:〈三件敦煌曲譜資料的綜和研究〉一文,《音樂研究》, 1985 年第三期。

[99下文學電影]杜拉拉升職記

寫作技巧II (應用文) 「自傳履歷」單元    補充 李可著:《杜拉拉升職記》,樸實文化,2010年07月05日出版。 另有自小說所改編的電影「杜拉拉升職記」    杜拉拉 (個人)    尋找     一理想的工作 (公司) 1.合適的人格特質      ←→       公司尋找所需的人才 2.入行需了解行規      ←→      公司對新人的教育訓練 3.個人能力的表現      ←→       公司指派費心的業務 4.個人職涯的規劃      ←→       公司出缺高階的主管 其餘內容於課堂中討論。

[99上古文]王羲之 蘭亭集序

王羲之 〈蘭亭集序〉   四技進修部文學欣賞課程 課堂中有詳細說解 重點整理 1.以人與大自然的相契相融來表現其所樂之處。 2.在描寫景物時,王羲之不用工筆,作細膩的刻繪,反而以淡墨勾勒春天盎然的生機。 3.春天裡萬紫千紅的色彩,淡化成「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」二句,呈現淡樸的美感,山水的形貌未被作個別性的凸顯,以整體的氣韻呈現。山水、清流、人物的出現形成一整理。 4.再來便是對這份人與自然融合的精神作一總括,人與萬物同在春日的「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」裡,「仰觀宇宙之大,俯察品類之盛」,一仰一俯之間忘懷而已,而胸納宇宙萬物,生命領域的擴大,使個人身世得失皆於此消釋,真正獲得遊騁之樂。 5.接下來,作者對「是日之樂」提出反省,將一時人與自然融合的至樂,置放於人生長流之中,突顯出一時的人事物因緣而聚亦因緣而遷變的事實,「及其所之既倦,情隨事遷,感慨係之矣!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。」一切的人生經驗終究流落於時間之中,情隨事遷,無常的人事流變,使先前的欣樂,轉眼之間,成為記憶中的陳跡,而人的情感又不能不因之興起眷情,但所得的不過是逝去反照的光影,在今昔的對照中,一一體驗的不過是失落之感。 6.整篇文章從蘭亭之會引伸出更寬闊的視野,而逼臨至整幅生命的經驗,人的一樂一悲,便在於「欣於所遇,暫得於己,快然自足,曾不知老之將至」與「向之所欣,俯仰之間,已為陳跡」之間,時間遷流,任何「是日」都將成為「陳跡」,所有的遇合都將空無,歸到終極,人的生命旅程「終期於盡」,一切真的感受都因無常而成虛妄。 7.點明樂往哀來的人生處境,後,更進一步可見,這份感慨是人類共同的生命經驗。「每覽昔人興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嘗不臨文嗟悼」,表現在所有文學作品中的,都是「欣於所遇」的陳跡,在歡樂之時,已有無常之哀。哀情之中,又無非是種種歡樂的光影。透過情隨事遷的無常領悟,使人對其人生本象感慨不已,又因此感慨而益增深情,由此感慨體會了所有人類的同情共感。 8.因為無常的領悟,使人在每一個相互交融的剎那,多一份覺醒,將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時刻記載下來,成為人文的傳統。雖然作品中有留的,是已為陳跡的「向之所欣」,但此哀樂相生的「興感之由」,使所有人的情感得以共鳴。 補充 王羲之和其尺牘 1.自古以來,書法範本中心為尺牘。行、草書為尺牘而生,且為尺牘而發達。 2.尺...

[99上唐傳奇]沈既濟 枕中記

沈既濟 枕中記 呂翁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關係,加以概括、虛構而塑造出來的道士典型。盧生的形象,在唐代是有典型的,他的思想和願望,原是當時世人的心理狀態。他認為人生在世,應當建功樹名,出將入相,想盡榮華富貴,成為豪門世族,而不應該落魄潦倒在困居的鄉里。在他的短暫夢境裡,一切如願以償,娶五大世族之一的崔氏女為妻,結婚的第二年,便中進士,隨後官運亨通,功業赫赫,出將入相,執掌朝政,也因而招致記恨,先後二次流放,幾乎自殺,後來皇帝知道他冤枉,又得到寵信,擔任臣子,窮奢極欲,多子多孫,享受八十餘歲,所謂福祿壽禧皆得到。可是,到頭來卻是黃粱一夢。 作品的時代背景,雖是玄宗開元年間,卻概括唐代中期顯貴們的生活狀況和內部矛盾鬥爭。篇末,寫盧生夢醒後的所見,以及與呂翁的對話,是全篇的主題,意在說明人們所夢寐以求的理想,也不過如此而已,人生的窮達和死生,不必縈繞於心,還是把功名富貴看破一些,這是運用道家的思想來看仕途人生。

[99上詞選]蘇軾 水調歌頭

蘇軾〈水調歌頭〉   ◎詞的介紹 詞,興起於唐,發展於五代,盛行於宋。原是為配樂歌唱而作,所以也稱「曲子詞」、「樂府」。又由於唐詩發展至顛峰後,形式漸趨固定,有時難免限制情感的抒發,因此遂衍變出長短不齊的句式,促成「詞」這種新體裁的產生,故詞又稱「長短句」,也稱「詩餘」。詞有詞調,稱作「詞牌」,是填詞時所依據的樂譜。每種詞調都有固定的片(闕)數、句數、字數、平仄、押韻要求,創作者必須遵守格律選字填入,故稱「填詞」。又因填詞的格律來自於詞譜的「聲」,所以也叫「倚聲」。   ◎北宋時期:詞發展的的四個階段 課堂板書   ◎註釋 1.丙辰:指宋神宗熙寧九年。蘇軾時任密州知州。 2.子由:蘇軾弟蘇轍之字。蘇轍時任官齊州,兄弟二人已五、六年未見。 3.把酒:端起酒杯。把,持。 4.宮闕:本指皇宮門外的高樓,此指月宮。 5.瓊樓玉宇:以美玉建造的樓台屋舍。此指月中宮殿。瓊,美玉。宇,房屋。 6.勝:忍受。 7.何似:何如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。 8.朱閣:紅色樓閣。 9.綺戶:雕飾華美的門窗。 10.無眠:指失眠之人。 11.何事:為何,因何。 12.嬋娟:形容月亮明媚美好。  

[99上散文]黃春明 死去活來

黃春明〈死去活來〉 是篇關懷老人的作品,說明了台灣社會轉型下,年輕人遠離故鄉,留下老人承受孤寂的守候,因而衍伸出親情疏離、世代閣闔與城鄉差距等問題。 以下有幾個問題與討論,請同學們想想看: 1. 如果有一天,你成家立業了,你希望與你的親人,保持著什麼樣的互動關係呢? 2. 請問高齡化的社會,你覺得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?當你的父母親年老的話,你覺得又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呢? 3. 補充:陳若曦〈清水嬸要回家〉劇場 (1) 請問清水嬸這戶人家,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?是清水嬸太堅持了嗎?還是兒女的問題呢? (2) 如果你是清水嬸這戶人家的子女,請問你會如何安頓獨居老人呢? (3) 清水嬸後來在二位兒子家居住了好一段時間,但精神狀況卻出現不大好的狀況,請問這是為什麼呢? (4) 台灣傳統社會中的「養兒防老」,真的有辦法「防老」嗎?你能做得到嗎?請問在現今的社會,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動?又為什麼會這樣呢? (5) 你是否知道世界其他國家,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?是否由於文化背景、教育政策與社會福利制度等各種因素,為高齡化的趨勢帶來些什麼影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