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99下散文]敦煌莫高窟

「歷代文學選讀」、「中國文學欣賞」課程

補充「敦煌莫高窟」基本資料

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境內,在敦煌市城東南25公里處,這是中國規模最大,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。西元365年,樂樽和尚在此開鑿第一個石窟時,正逢中西方交流的要衝,古絲綢必經之地。西元1900年,王圓籙道士從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十六號窟的積沙,發掘此窟,至此開始,揭開了自魏晉以後,先後開鑿的一千多個洞窟。

這些洞窟號稱為千佛崖、千佛洞,保存至今的洞窟還有492個,彩塑近3000尊,壁畫有4.5萬多平方米,內容除了佛經故事外,另有大量的人類漁獵、耕作、製陶的生活場景,也描繪了當時的生產交通工具,如車船、農具、織機等,亦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樓閣、塔寺店鋪、橋樑水榭等古建築形象。

敦煌因保存了完整、大量的北朝以後壁畫、彩塑、經卷、文書等,故而成為藝術、文化、歷史與宗教的寶庫,此敦煌石窟與莫高窟藏經洞(第十七窟)中發現的經文,便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敦煌的重要依據,形成一專門學科「敦煌學」。

整理自謝恬:〈十年敦煌壁畫的歷史與藝術價值〉,《文博考古》,2009年12月等篇。


關於「藏經洞」的部分

它原來是唐代三界寺的糧庫,後來該住持、河西都僧統吳洪(上巧下言)(音辨)於公元862年去世,就改廩室為其殯儀室。以後,改殯儀室為「影堂」——吳洪(上巧下言)(音辨)紀念堂。
九世紀末,使用較為方便的折葉式經卷已從內地傳入敦煌,故敦煌三界寺僧侶遂於公元1002年稍後將寺內的捲軸式經卷及零散古物、雜物集中起來,存放到「影唐」中,此即是藏經洞的由來。
藏經洞四萬多件寫卷中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儒家經籍、租借契約,甚至曲譜舞譜,是因為當時的學校是辦在寺院裡,由和尚充當老師,吳住持又是一個精通梵文、藏文,以譯經稱著的高級知識份子。和尚們也常常為人寫契約、寫放良書、放妻書,代人打官司、充當買地賣房的中間人等。

整理自何昌林:〈三件敦煌曲譜資料的綜和研究〉一文,《音樂研究》,1985年第三期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實用作文]音樂和文學的跨領域學習和寫作歷程

[寫作論評]AI無法完成的寫作——閱讀與寫作的養成訓練

[99上新詩]沈志方 給時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