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音樂舞蹈]馬厝卡舞曲

馬厝卡舞曲(Mazurka

馬厝卡舞曲是波蘭的民族舞蹈,三拍子的中速舞曲,也有一說是中慢至甚快的數種速度演奏的舞曲。後者的其中一種形式稱作庫亞威克(Kujawiak),因舞曲源自於庫亞威省(Hujawy),故有此名;其次,稱作奧伯塔斯(Obertas)舞曲。上述這類舞曲,常將重音加於第三拍,也就是在弱拍位置把它當作強拍演奏。

馬厝卡舞(Mazurka)是成雙成對跳的,舞對通常是四的倍數,也就是四對、八對、十二對或十六對的演出,雖然只有少數幾個基本舞步和姿勢,但舞步多變,成為許多音樂和舞蹈等即興作品,所沿襲與應用。

這種舞曲在十八世紀中期流行於德國、法國和英國。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時,傳遍歐洲,最先被視為一種舞蹈、舞曲,後來被波蘭作曲家弗里德里克.弗朗齊歇克.蕭邦(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Szopen, A.D.1810-1849)將其提升至藝術音樂(Art Music)的境地。

這些曲子原來有舞曲的風格,但有時民間舞曲的性質,使得樂曲因而隱沒不見了,從慢速、沉思冥想的作品(如作品十七號的第四首曲子,以及第六十八號的第四首曲子),到庫亞威克舞曲,甚至到奧伯塔斯舞曲(作品五十六號第二首曲子)都有,既有調式的特性(modal characteristics),也有變化半音的技巧(chromatic techniques)。蕭邦創作了不少這類民族性調式的馬厝卡曲,可說是開創十九世紀技巧的先端。後來俄國的克林卡.柴高夫斯基也利用這種技巧創作馬厝卡舞曲。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實用作文]音樂和文學的跨領域學習和寫作歷程

[寫作論評]AI無法完成的寫作——閱讀與寫作的養成訓練

[99上新詩]沈志方 給時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