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[100上學期]教學課程

100 (上)學年度 國文 (哲學類) (大學部通識必修) 歷代文學選讀(大學部通識必修) 寫作技巧 I (大學部通識必修) 應用文(大學部通識必修)

[畢業論文]博士論文摘要

[中文摘要]         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,形式方面,無論古體律絕,或是五言、七言都由完備而達全盛之境。而且唐詩不僅可以朗誦,能合樂,還可披管弦,因此唐代音樂的興盛,與唐詩的發達,恰互為輝映。        本論文的聲詩歌辭方面,筆者主要討論隋唐至五代間,可歌唱的敦煌歌辭、唐詩與樂府詩;唐樂古譜方面,採用葉棟所譯譜的《敦煌曲譜》、唐傳《五弦琵琶譜》、唐傳十三弦《仁智要錄》箏譜、唐大曲《仁智要錄》箏曲、《三五要錄》琵琶譜 與《博雅笛譜》橫笛譜等(不包含合奏樂譜與鋼琴伴奏譜)為素材,且將樂譜中與其所填配的唐聲詩作為研究對象 ,進而申說聲詩歌辭與樂譜二者的關係。        全文共分為九章,各章 「唐聲詩」的部分,以唐聲詩「大曲」與「法曲」之分類為論述對象,又將「大曲」和「法曲」中的聲詩與各樂譜之間,作一討論。 最後,再整理不歸屬於 「大曲」和「法曲」二類 的「 唐舞曲 」 ,說明聲詩與樂曲中的各項問題。        總結來說, 本論文可從「 聲詩總數與譯譜論述的情況 」、「 五種樂譜的結構與聲詩填配 」與「聲詩歌辭在樂曲組織的詮釋」等三方面作綜合整理。筆者盼能在前人為「唐聲詩」所作的研究中,再賦予一新的生命力,也為「聲詩歌辭」在「唐樂譜」的實踐上,將中國唐、五代古典詩歌與傳統音樂樂譜間,作一跨領域的結合,以開啟不同的道路。 關鍵字:大曲、法曲、敦煌曲譜、五弦琵琶譜、仁智要錄、三五要錄、博雅笛譜 [英文摘要 ] The Tang Dynasty was a golden ag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. In terms of format, ancient-style lujue, five-character, or seven-character poems all achieved a peak status. Tang poems c...

[學術論文]已發表論文09

從李臨秋的歌謠談舊曲新唱的詩樂藝術,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,7期,100.06

[藝文活動]歌劇與大清盛世展

[藝文活動]歌劇與大清盛世展 2011.04.01 卡門   西班牙「拉法葉亞吉拉佛朗明哥舞團」新竹市演藝廳 2011.04.02 「瀋陽故宮文物展--大清盛世」 台北  國立歷史博物館

[99下新詩]現代詩選

「歷代文學選讀」、「中國文學欣賞」課程 現代詩選    詩論補充 後現代主義: 追求解放個別主體及藝術形式。 反鄉土詩的寫實風格,取向國際、宏觀、都市、未來、多語混雜、多元議題。 語言與形式實驗:拼貼、語法斷裂、意義曖昧、文體混合、文字遊嬉。 魔幻寫實: 魔幻寫實的小說通常結合了外在環境的現實與人物內在心理的現實,內在現實充滿了人物的思緒、情感、夢幻、想像等諸多元素,外在現實中的文化、歷史、地理、地方傳統等因素則是作者最關心的。 在魔幻寫實作家看來,二十世紀國際社會間盈溢著矛盾與衝突,歷史滿是血腥戰爭,作家試圖返視歷史來療傷止痛或認同身份,魔幻寫實作品最能再現人類這一實境。 一般而言,魔幻寫實小說有諸多異於傳統小說之特色,在作家、小說、讀者的關係上,這類小說作家賦予讀者去解碼(decode)小說的責任,因為小說經常有如謎一般難解,之所以如此,是小說中常有家族歷史、多重現實、自然或人為災難、鬼魂世界等主題,而作家更喜歡將神話、傳說、民間習俗、占星術、宗教信仰等地方傳統寫入故事中。 在文體上,魔幻寫實作品為非正統的併字、斷句、超現實的描述等風格,在修辭上則喜用獨創的象徵、比喻、誇張、矛盾修辭法、反諷等,當然,最典型的特色就是難以理喻的魔幻了,如巧合、天啟、神諭、預言、凶兆等等。 小說人物也往往是怪異而象徵性的,情節大都非直線發展,而是如謎宮一般螺旋、交叉、混亂、失序的多重情節,小說的時空背景則往來於古今、中外,但往往有一神秘地方,如《百年孤寂》中的馬康多(Macondo)即是。如此一來,小說當然是撲朔迷離般的難解,讀者解碼的閱讀責任可不輕鬆。

[99下新詩]現代詩選

「歷代文學選讀」、「中國文學欣賞」課程 現代詩選   補充 現代詩社 現代詩社以《現代詩》刊為機關刊物,該刊為紀弦於 1953 年 2 月創立, 1964 年 2 月停刊。以紀弦為首的現代派則成立於 1956 年 1 月 15 日 ,號稱有 115 位同仁,主要詩人有林亨泰、白荻、林泠、商禽、鄭愁予、羅門、蓉子、辛鬱、楚戈、方思、黃荷生、羊令野等人。 現代派成立,隨即於同年第 13 期《現代詩》刊上發表所謂六大信條,主張新詩乃橫的移植,非縱的繼承,強調知性以及純粹詩的追求。鄭愁予來台之初即在《現代詩》、《野風》等刊物上發表詩作,中興大學畢業後曾任職基隆港務局, 1968 年赴美留學, 1973 年起任教耶魯大學,退休後回國,現為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。楊牧在〈鄭愁予傳奇〉一文中對鄭愁予的詩歌藝術有很好的評析,他認為鄭愁予的詩形象準確,聲籟華美,而且絕對是現代的,將平凡的口語化為動人心弦的詩句。詩中又充滿浪子意識,是新詩運動以來,把浪子題材表現的最好的詩人。 創世紀詩社 創世紀成立於 1954 年國慶日,由當時在左營海軍服役的張默、洛夫、瘂弦三人發起。出版《創世紀》詩刊,在發刊詞〈創世紀的路間〉中標榜了三項詩歌主張,要確立所謂民族陣線、建立鋼鐵陣營、提攜青年詩人等。 1959 年《創世紀》詩刊 13 期之後,提出了以實驗精神來創作的主張,追求詩歌的超現實性、獨創性和純粹性,積極引進西方超現實主義和所謂自動寫作等技巧,使台灣現代詩走向西化與晦澀的一路,成為創世紀詩人群最為人所熟知的史事。 在經歷 70 年代關傑明、唐文標對現代詩的批判及鄉土文學論戰之後,創世紀的主要詩人也脫離超現實主義的實驗,逐漸向傳統回歸,尤其以洛夫的轉變最為明顯。創世紀在其極盛期,加入許多優秀詩人,包括了商禽、大荒、管管、葉維廉、辛鬱、碧果、梅新、朵思等。 以上參考自蔡振念教授〈現代詩在台灣的發展〉一文。

[99下學期]教學課程

99(下)學年度      中國文學欣賞(大學部通識必修) 歷代文學選讀(大學部通識必修) 寫作技巧II(大學部通識必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