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11年上下學期]圖書志工、總編輯、授課教師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7月 31, 2023 擔任新竹縣竹北市興隆國民小學 圖書志工擔任新竹縣竹北市遠洋出版社 總編輯擔任新竹縣竹北市遠洋出版社 「國中會考寫作」授課教師擔任新竹縣竹北市遠洋出版社 暑假「閱讀與寫作」授課教師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
[99上新詩]沈志方 給時間 12月 02, 2010 沈志方〈給時間〉 賞析 這篇文章可能是作者在知命之年時候的作品,意味著作者在半夜驚醒之時,赫然發現年華老去的驚心之嘆。所謂「被及胸的風,與花與雪與月,驚醒。」這是指作者年輕時候的「風,與花與雪與月」,即浪漫之事,充斥在生活之中。作者以「與」字,分別將「風」、「花」、「雪」、「月」四個字,聯繫起來。 第二段的兩行,文意說明著隨著年歲的增長,頭髮日漸迸出白髮,這裡由「一根又一根裂膚而出的聲音」一句,以聲響表示。 閱讀完整內容
[98上新詩]鄭愁予 野店 8月 31, 2010 閱讀測驗 鄭愁予〈野店〉 張窈慈 整理 ◎題解 本詩選自「邊塞組曲詩」五首之二。鄭愁予的詩把中國的傳統意識和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相結合;把西方的技巧化在中國傳統的意識之中,使之適合中國內容的需要,使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渾然一體。楊牧:「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。自從現代了以後,中國也有些外國詩人,用生疏惡劣的中國文字寫他們的『現代感覺』,但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,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,形象準確,聲籟華美,而且絕對地現代的。」 現代詩,又稱新詩,民國以來白話詩之統稱。名為「現代」,即相對於「古代」而言;名為「新」,即相對於「舊」而言;其名不同,其義實一。另有專義之「現代詩」,乃紀弦組現代詩社,立現代派,宗法國波特萊爾,倡「橫的移植」,強調知性,排斥情緒之告白;二者不可混淆。 ◎作者 鄭愁予,本名鄭文韜,河北省人。民國二十二年(西元一九三三年)生。中興大學畢業,曾任職基隆港務局。民國五十七年應邀赴美,在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研究,得碩士學位。現任教於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。 鄭氏擅長寫作抒情詩,能熔古典於現代,化陳腐為新奇,深受讀者喜愛。早期以輕柔的語言、浪漫的意識、奔放的性情交織而成的詩篇,如:《船長的獨步》、《水手刀》、《錯誤》、《賦別》等,最令人神為之迷。民國四十六年後詩風漸變,略趨艱澀;民國五十六年《衣缽》寫成後突停筆不寫。民國六十九年始再有《燕人行》之出版,漸恢復積極寫作。然因歲月之思、家國之感,以及生命體悟等因素之影響,其詩無論內容、形式,俱與早期異趣。民國八十四年以《寂寞的人坐著看花》(詩集)獲國家文藝獎。著有《衣缽》、《窗外的女奴》、《雪的可能》、《刺繡的歌謠》等。 ◎新詩賞析 文中第一行點出詩人的存在,後面則描述「野店」的形貌。「黃昏裡掛著一盞燈」,代表時間已經向晚了,曠野中的旅客自然見到燈光前來。但是,這燈不知是誰掛上的,詩人即使在詩中未現身,身為一個旁觀者,在這樣的夜晚與店內,看著「命運垂在頸間的駱駝」,「寂寞含在眼裹的旅客」,在這曠野中,這麼「一個矇矓的家」──野店,「微笑」的描繪,亦讓人感覺溫馨可愛。再來的「松火」、「燒酒」、「羊肉」則描述荒野流浪的旅人,於飲酒暢談時,所營造出的珍貴時光。 ◎問題與討論 1.「是誰傳下詩人這個行業」,請問作者想要說什麼呢? 參考:說出了寫詩的不容易,或者說寫作的不容易。詩作... 閱讀完整內容
[98下散文]紀大偉 早餐 8月 31, 2010 閱讀測驗 紀大偉〈早餐〉 ◎小說理論 這是一則「後現代情境」小說。所謂「後現代」,根據美國學者安德生(Perry Anderson)《後現代性的起源》(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)一書的說法,後現代一詞是最早出現於西班牙文壇,而詹明信(Federic Jameson)認為後現代是從一九六○年代前後開始的。後現代當然是接續現代而來,但兩者並非可以截然劃分,而是參差並進。當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到高峰,現代主義作為對資本和商品社會的反撥也就出現了。而二十世紀後半期以來,則是所謂的晚期資本主義和後現代的社會,這時候的資本主義逐漸的跨國化、國際化,乃至全球化(globalization),表現為全球金融商品的流通,資本成為一種象徵符號,電腦網路及鍵盤上的數字,金錢遊戲的籌碼。另方面,媒體也控制了人類的生活,電視、電影、網路的普及使人類生活全面視覺化,而這些影音所表現出來的形象卻是模擬的假相,也就是布希亞(Jean Baudrillard)所謂的擬仿(simulacrum),這種擬仿的假相在現代人生活中成了真相,例如,電視劇中的情愛、網路虛擬的情愛取代了人們在生活中認知的情愛、網路虛擬的情愛取代了人們在生活中認知的情愛。 文學在現代主義那裡是要表現人生的真實,至少是人物心理上的真實,但後現代理論認為,所謂的真實(reality),只不過是文字敘述力量所構成的,是人為的建構,是語言或論說所建立的幻境而已。因此,書寫變成一種文字遊戲,以破碎的語言和情節來表現人存在的支離情境。人對現實和外物的感知都是記憶或知覺選擇的結果,因而是局部的,片面的,因此,文學的書寫也就放棄了它企圖掌握人生真相或啟蒙人生的崇高目標,轉而為零碎經驗的拼貼。 ~~以上參見蔡振念〈後現代情境〉一文。 ◎文本解析 這是一則「後現代情境」小說。〈早餐〉這則所提到的「他」,生活中的真實面所呈現的是「熬夜加班」,「在辦公室的便床假寐即可」,「妻子和兒子還在賴床的時候,身為人夫、人父的他就在廚房忙了,他不但在家吃早餐,而且負責張羅早餐。……一家三口都該吃飽早餐才能出門。」而在描寫「他便很少回家過夜,……他夜夜在情人床上痛快燃燒」的故事情節,就有如上述文學理論所提到的,作者將之賦予一種虛擬的情愛,以表達擬仿的假相(夜裡外出與情人的互動關係),呈現出現實生活中「熬夜加班」的苦楚。... 閱讀完整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