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2月, 2010的文章

[99上散文]黃春明 死去活來

黃春明〈死去活來〉 是篇關懷老人的作品,說明了台灣社會轉型下,年輕人遠離故鄉,留下老人承受孤寂的守候,因而衍伸出親情疏離、世代閣闔與城鄉差距等問題。 以下有幾個問題與討論,請同學們想想看: 1. 如果有一天,你成家立業了,你希望與你的親人,保持著什麼樣的互動關係呢? 2. 請問高齡化的社會,你覺得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?當你的父母親年老的話,你覺得又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呢? 3. 補充:陳若曦〈清水嬸要回家〉劇場 (1) 請問清水嬸這戶人家,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?是清水嬸太堅持了嗎?還是兒女的問題呢? (2) 如果你是清水嬸這戶人家的子女,請問你會如何安頓獨居老人呢? (3) 清水嬸後來在二位兒子家居住了好一段時間,但精神狀況卻出現不大好的狀況,請問這是為什麼呢? (4) 台灣傳統社會中的「養兒防老」,真的有辦法「防老」嗎?你能做得到嗎?請問在現今的社會,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動?又為什麼會這樣呢? (5) 你是否知道世界其他國家,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?是否由於文化背景、教育政策與社會福利制度等各種因素,為高齡化的趨勢帶來些什麼影響?

[99上新詩]沈志方 給時間

沈志方〈給時間〉 賞析 這篇文章可能是作者在知命之年時候的作品,意味著作者在半夜驚醒之時,赫然發現年華老去的驚心之嘆。所謂「被及胸的風,與花與雪與月,驚醒。」這是指作者年輕時候的「風,與花與雪與月」,即浪漫之事,充斥在生活之中。作者以「與」字,分別將「風」、「花」、「雪」、「月」四個字,聯繫起來。 第二段的兩行,文意說明著隨著年歲的增長,頭髮日漸迸出白髮,這裡由「一根又一根裂膚而出的聲音」一句,以聲響表示。

[99上文學電影]新魯冰花——孩子的天空

電影「新魯冰花——孩子的天空」,2009年由陳坤厚導演的作品。其實,早在 1989 年時,已拍成電影「魯冰花」,由吳念真編劇、楊立國所導演。 文本:鍾肇政著,《魯冰花》,遠景出版社。是一部長篇小說。 電影「新魯冰花——孩子的天空」的內容,與文本小說的內容,已大有不同。但在家庭背景(茶農)與對美術教育的主張,依然無所改變。也仍保留古阿明、林志鴻、郭雲天、林雪芬、徐大木、古阿明的父親、林議員等人物。 請擇以下幾點問題與討論,撰寫「心得感想」。 1.請問郭雲天老師與徐大木老師所主張的美術教育,有何不同?你是否認同他們的觀點?請說明你自己的想法。 2.古阿明的生活環境,是否對他所學習的美術,帶來些什麼影響?試說出優點與缺點。 3.如果你是「新魯冰花——孩子的天空」中的古阿明與林志鴻的同學,你會如何看待這二位同學呢? 4.請談談你個人對這部「新魯冰花——孩子的天空」的整體感受,究竟為何? 5.鍾肇政的《魯冰花》是一部長篇小說,你可否舉文中重要的段落內容,闡釋自己的論點與看法。 6.假如你也看過吳念真編劇、楊立國所導演的電影「魯冰花」,或電視劇的「魯冰花」,你覺得「新魯冰花」與「舊魯冰花」二部所呈現的議題,你個人覺得最值得討論的是什麼(古阿明與林志鴻特質的對比、貧富家庭的差距、老師對教育認知的不同、所謂「好」學生與「壞」學生的待遇不同……)? 7.目前的你,還在學校中接受大學教育,請問在畢業前的這幾年中,你對你的學習目標與學習環境,是否有任何的計畫與期待? 以上請自行撰寫作業,勿抄襲網路文章。違者不予計分。

[學術論文]已發表論文摘要08

題目:從《仁智要錄》箏譜論唐代大曲之摘遍和樂譜——以〈涼州辭〉、〈劍器渾脫〉、〈還京樂〉、〈泛龍舟〉、〈蘇莫遮〉為例 摘要 唐代的詩與樂往往是分不開的,唐代的許多詩是為歌詩傳唱而作。《仁智要錄》箏譜集原有三十首,與論文題名相應之樂曲有所聯繫者,為數五首。本文筆者擬以「大曲」歌辭為探討對象,涵括格調〈涼州辭〉、〈劍器渾脫〉、〈還京樂〉、〈泛龍舟〉、〈蘇莫遮〉為主的歌辭,說明《全唐詩》、《樂府詩集》或《敦煌歌辭總編》的各首聲詩,以及葉棟先生所譯譜的五首樂曲,論述聲詩填配和樂曲的關係。各節重點如下:第一,由五首聲詩格調的來源,可知歷來傳辭的概略;第二,從聲詩與格調的聯繫中,得知同一格調聲詩的使用與內容相類的情況;第三,經葉氏的譯譜,這五首箏譜已有五線譜的呈現,筆者從中探討樂曲與詩歌的關係,且由曲式分析的角度論述聲詩演唱的樂曲架構。 關鍵詞:大曲、涼州、劍器渾脫、還京樂、泛龍舟、蘇莫遮 發表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「藝術評論」,第二十期,99.12。